88彩介绍

88彩介绍

26条淞沪会战冷知识

2025-07-10

1、命名争议:日军称淞沪会战为“第二次上海事变”,因1932年一·二八事变已在此爆发过冲突,两次战役相隔仅5年。

2、主动出击的战略: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中首次主动发起的大规模进攻,而非被动防御,旨在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3、蒋介石的“声东击西”: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攻上海日军据点,实则希望将日军主力从华北平原引向水网密布的华东,迟滞其机械化部队推进。

4、上海的特殊地位:1937年上海是中国工业产值占比40%的经济中心,也是各国租界林立的国际城市,蒋介石希望通过此战争取国际社会关注。

5、“德械师”的巅峰与落幕:中国军队精锐第87师、88师、36师(德械师)几乎全部投入淞沪战场,其装备的德国M24手榴弹、毛瑟步枪在初期形成局部优势。

6、唯一的装甲部队:中国唯一的战车团(装备维克斯轻型坦克)曾参与进攻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但因缺乏步坦协同损失惨重。

7、“童子军”的后勤支援:上海童子军组织(如中国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承担了前线伤员运输任务,14岁少年杨惠敏冒死向四行仓库运送国旗的事迹广为人知。

8、“血肉磨坊”的由来:日军在蕴藻浜、大场等地的进攻中,每日发射炮弹超3万发,中国军队阵地平均每平方米落弹1.2发,被称为“绞肉机战场”。

9、“化学战”的隐秘使用:日军在10月下旬的进攻中,曾在周家宅、姚家宅等地秘密使用催泪性毒气弹,中国军队因缺乏防毒面具伤亡加剧。

10、“自行车部队”的急行军:日军第101师团从杭州湾登陆时,其先头部队使用自行车快速穿插,3天内推进80公里,远超机械化部队速度。

11、“电话兵”的悲壮:中国军队通信兵为保障指挥畅通,在电话线被炸断后用身体连接线路,仅第88师就有127名电话兵牺牲。

12、“钢板战术”的失败:中国军队曾用钢板搭建移动掩体进攻日军碉堡,但日军用燃烧弹点燃钢板,导致掩体变“烤箱”,士兵多被灼伤。

13、“空军的不对称作战”:中国空军霍克III战斗机虽性能落后于日军零式,但在8月14日“空军节”当天击落日机3架,自身无损失,创造“八一四空战”奇迹。

14、“华侨兵”的牺牲:南洋华侨组成的“华侨志愿兵团”约2000人参战,其中菲律宾华侨王仲廉部在蕰藻浜战役中全员殉国。

15、“日本反战人士”的援助: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在上海组织“反战同盟”,曾秘密为中国军队提供日军密码本。

16、“修女的战场救援”:法国天主教修女金鲁贤(后任上海教区主教)在徐家汇教堂设立临时医院,救治中国伤兵超3000人。

17、“间谍的致命失误”:日军间谍“川岛芳子”曾试图策反中国将领,但因使用密码本被中国军统破译,反遭将计就计传递假情报。

18、“上海工厂的大迁徙”:会战期间,上海146家工厂拆解设备运往内地,其中大中华橡胶厂的轮胎设备经长江运输,成为战时后方唯一橡胶生产基地。

19、“国际红十字会的困境”: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分会曾试图设立“安全区”,但因日军拒绝承认,最终仅在法租界边缘划出1.5平方公里区域。

20、“苏联的隐秘援助”:苏联通过新疆-甘肃通道秘密运送100架伊-16战斗机,但因路途遥远,仅30架赶在会战末期参战。

21、“鸽子的情报战”:中国军队用信鸽传递情报,日军则训练鹰隼捕猎信鸽,双方在战场上空展开“动物间谍战”。

22、“日本国内的反战声音”:东京大学教授河上肇在《朝日新闻》发表文章,称淞沪会战是“军部的侵略闹剧”,遭当局逮捕。

23、“教科书的改写”: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将淞沪会战描述为“自卫反击”,隐瞒其主动增兵上海的史实,直至2001年才被迫修改部分表述。

24、“四行仓库的‘假炮’”: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部为迷惑日军,用木头制作假火炮放置在楼顶,日军侦察机误判为真炮而暂缓轰炸。

25、“日军的‘水土不服’”:日军第18师团从台湾调防上海,因不适应江南潮湿气候,非战斗减员(疟疾、脚气病)达1200人。

26、“上海话的战场密码”:中国军队为防日军窃听,用上海方言传递情报,如“大饼”代指“机枪”,“油条”代指“步枪”,令日军情报部门束手无策。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

88彩介绍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