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介绍

88彩介绍

令人发笑!欧盟外长惊言:俄称中俄联手赢二战,究竟有什么新意?

2025-10-09

两组数字先摆在这:二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其中约2100万遇难;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约2700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面前,9月3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一场欧洲安全研究会议上却质疑中俄在二战中的贡献。9月4日,相关视频被公开后迅速发酵。问题来了:谁在尊重史实,谁在拿历史做话术,答案真有那么难吗?

一边是北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边是布鲁塞尔高官在台上投下“历史问号”。卡拉斯不仅把中俄的二战贡献说成“新鲜事”,还把当天出现的中俄伊朝同场,扣上“专制联盟”的帽子,声称在挑战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另一头,中国会场座无虚席: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数十位外国政府高级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包括19个欧洲国家在内的上百位驻华使节到场。谁在挑战历史常识,谁在致敬历史,矛盾一下子立住了。可卡拉斯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一天放话?她的“规则”,到底是哪本说明书?

先把时间线捋清。9月3日,卡拉斯在欧盟安全研究所举办的会议上发表上述观点。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直言这番话带着浓厚意识形态偏见,缺基本历史常识,鼓噪对抗,对二战历史不尊重,也伤欧方自身利益。第二天,9月4日,俄罗斯媒体人玛格丽塔·西蒙尼扬把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俄媒跟进报道,舆论场立刻沸腾。有人调侃她“开了堂二战速成课”,有人质问“难道不知道苏联和中国的伤亡排在前两位”。中国记者陈卫华连发评论,指出这种言论既不体面也不专业。普通网友的反应更直接:有人搬出数字,有人抛出反问,还有人提醒一个基本事实——中俄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谁给的地位,靠的是什么历史?

表面上,纪念活动的礼炮已经落下,外交辞令也都讲了,事情像是走向平静。可细看水面下的暗流,并不安静。支持卡拉斯的声音强调一个关键词——“规则”,意思是中国与俄罗斯在一起,就是对“规则”的挑战;把纪念活动里的同台出现,解读成阵营对垒。他们的逻辑很顺:谁和我们不同,谁就是问题。这类说法听着热闹,细想却经不起推敲。首先,纪念二战胜利是为守护和平的共同记忆,不是拉帮结伙。其次,场内来宾很能说明问题:来自五大洲的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其中还包括19个欧洲国家的驻华使节。若真是所谓“专制同盟秀场”,欧洲使节为何会到场见证,又为何与会后积极互动?

另一种声音则劝别拿历史做政治工具。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淞沪到长沙,从滇缅公路到飞虎队,中国用八年时间缠住了侵略者的大量兵力,付出巨大代价。这些是写进档案、刻在纪念碑上的事实。苏联同样如此,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每一寸推进都用生命铺出来。对这些,说一句“新鲜”,是轻率,更是失敬。

从中国视角看,这些天的情绪很直白:纪念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提醒世界别再犯同样的错。现实里,产业链合作、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欧洲和中国都需要对话与互信。此刻却有人用最轻飘的话,掀最沉重的记忆,这不仅消耗互信,还会伤到欧盟自己的国际形象。更现实的一点:把“规则”喊成口号容易,但真要在联合国框架内推进共识,还是要回到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的原点。这里的“说明书”写得清清楚楚: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联合国宪章。

反转从细节里冒头。卡拉斯说“多读点历史”,这句话被原封不动送回去。历史翻开一页一页,数据、名单、纪念日都在说话。你会发现,正是中苏的巨大牺牲,撬动了欧洲战场的胜负天平;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战场,牵制住侵略者,让世界形成东西两线的格局。你再看北京会场的来宾构成,五大洲齐聚,欧洲国家的身影并不少,这说明什么?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有广泛共识。所谓“同盟标签”,在这些事实面前显得很单薄。

矛盾也在这一刻最尖锐。卡拉斯口口声声“基于规则”,可她忽略了最核心的那条规则:战后国际秩序以击败法西斯为基础,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安理会为关键机制。将中俄在二战中的作用轻描淡写,等于自我拆台。此前她用“新鲜事”暗讽的对象,偏偏是这套秩序的奠基者之一。再看前文的伏笔:她质疑历史、给纪念活动贴标签、劝别人“读历史”。当视频传播开来,网民用伤亡数字、档案事实、联合国架构,一条条把论点对齐,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问题不在历史本身,而在某些人有选择地看历史。火药味也在这里最浓:一边是事实的砖头,一边是标签的纸牌,撞上去,哪边更经得住?

舆论热浪过去一阵,场面似乎缓下来了。媒体不再滚动更新,外交说法回归常规。但真正的考验才开始。表面平静背后,隐藏的是更长线的风险:历史叙事如果被不断扭曲,合作的基础就会被悄悄掏空。第一个障碍,是概念偷换。把“联合国宪章的秩序”换成“某些人定义的规则”,再把纪念历史说成“阵营表演”,短期看是赢了语境,长期看是输掉信任。第二个障碍,是信息茧房。视频爆红一天,算法就把相似观点推给相似的人,越看越极端,越说越离谱。等到真要坐下来谈务实合作,话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分歧也更难弥合。一部分欧洲政界人物强调价值优先,主张收紧同中国的经贸与技术合作;另一部分企业界和地方政府看重市场与增长,希望稳住关系。立场越拉越开,内部协调本就不易,再叠加对历史的争论,外界很难判断究竟哪一句才代表“欧洲”。对中国而言,民意对不尊重历史的言论天然反感,沟通成本被动上升。可现实又摆在那里:绿色转型需要供应链,产业升级需要合作伙伴,全球治理需要彼此支持。问题变成了一个难题:如何在噪音中把该做的事做下去,把该守的底线守住?

按某些人的逻辑,质疑二战史算勇气,轻飘飘一句“新鲜”,还能省去翻档案的麻烦;把纪念活动说成“联盟秀”,就能把复杂世界切成黑白两块,干净省事。可话说回去,既然口口声声讲“规则”,那就别假装忘了联合国宪章是哪来的,也别假装看不见19个欧洲国家使节就在台下。说是守秩序,却把秩序的根往外拔;说是要读历史,却把最基本的页码跳过去。这种“高明”,只有一个效果:让人更清楚什么是真正需要被纪念、被维护的。

88彩介绍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