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蔚来获200亿增资,资本为何敢押注李斌?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2025-07-28

7月10日,蔚来汽车两大核心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合计猛增到近500亿元。要知道,这可是实打实的200亿“输血”,在2025年这个公认的“资本寒冬”里,无异于给行业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蔚来账上钱都快花光了,这波操作是续命还是反击?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往里砸钱?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信号?

其实,这次大手笔融资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合肥模式再一次发力。回头看,从2024年底至今,仅合肥国资就已累计为蔚来投入超300亿元。这种地方政府和产业基金联手下注,不仅仅是在赌一家企业,更像是在豪赌一座城市未来——合肥想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而李斌则需要穿越周期、熬过最难时刻的资金护盾。这种深度绑定,让传统风控逻辑显得有些苍白。

细究这轮增资,可以发现方向极其明确。一方面,“汽车科技(安徽)公司”注册资本直接从60亿飙到260亿,大部分资金将用于芯片、自研电池等硬核技术攻关;另一方面,销售服务公司的注册资本也翻倍,为乐道、萤火虫等新品牌扩张渠道提供弹药。有网友评论说:“这哪是单纯烧钱续命,这是明摆着抢占下一轮高地。”事实上,在行业整体融资额缩水40%的背景下,还能让国资持续加码,本身就是对李斌能力的一种认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大家又开始重新审视蔚来的价值?答案其实很简单——市场嗅到了变化。今年乐道L90预售刚开,美股市场就给出30%的暴涨回应,就连摩根士丹利也把它拉回了亚洲新能源车核心标的名单。不少投资者感叹:“原以为只是靠补贴活着,现在居然真有点技术壁垒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自研体系。比如那颗被称作“神玑”的5纳米车规级芯片,当海外伙伴撤退后,团队四天四夜连轴转,把流片进度提前整整四个月。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搞搞,一颗成本3个多亿、不良率要控制在百万分之一,全世界能做成这种全域栈能力的不超过十家。而且激光雷达、SkyOS操作系统这些,也都是自己干出来的。据公开数据,仅2024年研发投入就高达130亿元,总投入已经突破600亿元。有网友调侃:“别人造车用PPT画饼,人家是真的砸钱进实验室。”

其次,是能源网络布局。截至目前,全国换电站数量达到3399座,高速路网覆盖1000多座城市,每建一个站至少三百万成本,还得每年运营费40万,以前只有20%能做到盈亏平衡。但正因为如此厚重投入,如今才撑起全国性的基础设施优势。

最后,就是产品矩阵革命。从乐道L60百日交付2万辆,到L90主打家庭空间创新,再到瞄准欧洲小型高端市场的新品牌萤火虫,每一步都试图跳出同质化内卷,用差异化去撬动新的增长点。“电动车界MINI”的口号虽然大胆,但不可否认确实吸引了一批粉丝关注。

当然,没有谁敢说风险消失了。目前政策层面要求充电桩无差别开放,对依赖重资产布局的蔚来说压力山大;而特斯拉、小米、比亚迪等价格战愈演愈烈,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刀刀见血的大混战。即使账上现金一度恢复到422亿元,可按照季度亏损67.5亿算下来,也不过只能支撑一年半不到。如果降本目标和毛利提升稍有闪失,那就是生死线上的豪赌。

更大的考验还来自全球棋局。在欧美对中国新能源车频繁加征关税背景下,“走出去”变得异常艰难。但萤火虫品牌选择避开美国主战场,将重点放在欧洲小型车细分领域,同时输出换电标准,希望借助基础设施绑定抢占先机。如果成功,中国汽车或许真的可以争夺一次国际话语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的巨额研发与战略定力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外界如何质疑“烧钱无底洞”,或者唱衰自研路线,只要实验室里的灯还亮着,只要有人肯为梦想买单,就没人敢轻易断言结局。当初那些冷嘲热讽,如今正在被一点点推翻。不妨问一句,你觉得蔚来能否如愿在2026年实现盈利?又是否相信中国制造终会迎来自主定价权的一天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AI热点大赛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