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中央汇金重仓5家创新药,横盘1-3年,暗藏爆发潜力
2025-07-10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每卖出100块钱的产品,就能净赚88块! 这比很多白酒企业还赚钱。 长春高新,这家被中央汇金重仓持有的创新药企业,毛利率高达惊人的88.22%,几乎追平茅台。 可就是这样一家“印钞机”级别的公司,股价却在500元高点摔下来后,硬生生横盘震荡了整整三年。
这还不是个例。国家队主力中央汇金,一口气重仓了8家创新药企业,全部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 其中5家,包括长春高新在内,股价全都卡在了底部横盘状态,最短的趴了一年,最长的已经躺平三年多。 这些被国家队真金白银押注的药企,为什么集体按下了暂停键?
最近,创新药行业迎来了重磅政策红包。 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手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审批、进医院到医保报销,给创新药来了个全链条护航。 更猛的是,2025年还要专门搞个“创新药丙类医保目录”,用“基本医保+商业保险”两条腿走路,解决创新药天价但没人报销的尴尬。 有机构测算,这一下子可能撬动4400亿的新市场。
政策暖风频吹,中央汇金又提前埋伏,这些横盘已久的药企,到底藏着什么硬实力?
先看长春高新。 它旗下的金赛药业,是国内重组生长激素的绝对老大,技术壁垒高筑。 现在手里还攥着一堆潜力新药:一类新药PGQ、洋参果冠心片、莽吉柿胶囊,都在紧锣密鼓地做临床试验。 中央汇金一季度直接买了642万股,当上了第四大股东。 高毛利(88.22%)加上重磅在研管线,股价却蛰伏了三年,这反差够大。
再看康缘药业,毛利率也不低,74.18%。 它最近干了件大事——收购生物药研发公司中新医药。 中新手里有4个创新药的6个临床批件,专攻代谢病和神经疾病,全进了临床阶段。 中央汇金一季度持股1788万股,也是第四大流通股东。 这公司去年股价见顶后一路回调,去年9月到现在,基本就在一个箱体里上下晃荡。 康缘还有个隐藏实力:它的中药研发能力被业内评为全国第一,还引入了AI技术来把关药品质量。
云南白药,家喻户晓的品牌,国家绝密配方护体,品牌价值上千亿。 它的毛利率31.55%,中央汇金一季度拿了1661万股,排第六大股东。别以为它只会做牙膏,在创新药上也在闷声发力。 它的INR101诊断核药项目,专门用于精准诊断前列腺癌,已经拿到临床批件,完成了I期试验;另一个INR102项目也启动了前期的药学和非临床研究。 股价呢? 从2021年百元高位滑落后,横盘震荡也超过了三年。
昆药集团,华润旗下的中药大将,毛利率36.91%。 它在植物药领域是资深玩家,研发底子厚,专门盯着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需求,搞植物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特色仿制药。 中央汇金持股1181万股,位列第七大流通股东。 它的王牌产品血塞通系列,在22个省的药品集采中都中了标。 股价调整接近一年半,目前还在横盘磨底。
最后是中国医药,中央汇金买得最猛,一季度就拿了3051万股,当上第四大股东。 这家公司主业是医药流通,所以毛利率低一些,10.59%。但它也在创新药上布局,它的创新药TPN729MA片早在2021年就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的全部患者入组工作;另一个YPS345项目也启动了临床试验。 作为央企背景的流通巨头,它的渠道网络一旦和自家创新药结合,商业化潜力不小。 股价自三年前一波急拉后,持续震荡回调,横盘时间也超过一年半。
这五家被国家队重仓“锁定”的药企,有几个共同点没法忽视。 首先是毛利率普遍不低,最低的也有30%以上,高的像长春高新直接冲上88%,这为持续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像长春高新、康缘药业,研发费用占比都超过15%,真金白银砸向创新管线。
其次,政策护身符明显。 云南白药的绝密配方独一无二;康缘药业的中药新药还能享受政策优待,有些甚至能跳过I期临床直接进入II/III期,大大缩短上市时间。 昆药集团和中国医药则背靠大树(华润、央企),在集采等政策环境下,资源和渠道优势突出。
它们手里的新药项目,不少都到了关键阶段。 长春高新的PGQ、洋参果冠心片,云南白药的INR101核药,这些产品一旦在后续临床试验中传出积极数据,很可能成为打破股价僵局的那把钥匙。昆药集团和中国医药则凭借成本和规模优势,在集采战场上抢份额的能力不容小觑。
当然,创新药这条路从来不是坦途。 一个药从实验室到上市,平均要烧掉10亿美金,临床III期的失败率更是超过50%。像PD-1这样的热门靶点,国内药企扎堆研发,竞争惨烈,价格战硝烟弥漫,这也是悬在所有创新药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央汇金的选择,透露出一种清晰的逻辑:在政策强力托底、行业迎来系统性支持的背景下,押注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或独家壁垒、业绩有支撑(高毛利)、股价又长期横盘跌无可跌的创新药企业。 横盘期在某种程度上消化了过去的估值泡沫,也积蓄了未来可能爆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