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先补漏还是一次到位?贵阳环城高速拟扩至6至8车道!
2025-10-09
贵阳环城高速该“续命”还是“加码”?答案可能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也可能比你想得更现实。
说白了,这条G6002是2009年9月通车的“老兵”,跑了差不多16年。那会儿贵阳还没今天这么热闹,常住人口远低于如今的600多万。随着城市伸展和人口流动,曾经能“化堵为通”的外环,如今上下班高峰常常被车流挤成了瓶颈,尤其是外环南环,车道肩上都能刻下长长的车道印记,大家都深有体会:上班像挤罐头,下班像被放风筝线牵着回家。
▶ 工程概况:扩容是应急还是长远?
官方给出了明确方案:线路起于小碧,经孟关、花溪大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东、清镇东、朱昌、麦架、沙文北、牛场,止于李资,约105公里;其中新建86.394公里,改扩建南环18.5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项目总投资253.77亿元。6月动工,计划2028年完工。分段上,小碧—孟关和摆门—李资段按双向6车道;孟关—摆门段利用既有路改造,孟关—桐木岭从4车道扩至8车道,桐木岭—摆门从4扩到6车道。
邻城对比催人深思。重庆外环2009年是双向6车道,现计划扩至10车道;而贵阳当年是双向4车道,改建后部分仍是6车道。换句话说,2028年通车的标准,相当于重庆十年前的水平——这显然不是在吹噓。
推进并不顺畅,有些节点很能说明问题。8月5日有竣工文件咨询采购公告,8月12日公示施工监理中标,8月25日拿下金华镇段征收代办,9月18日又发布弱电、燃气、自来水迁改的招标。一个重要的拖点是选址变更:9月2日,贵州省林业局同意调整穿越百花湖风景名胜区的方案,改动涉及景区二、三级保护区,要穿越北湖和桃花岛,这类环保和景区保护的博弈,自然会影响推进速度。
▶ 能不能一次到位?工程学、财政与生态的拉锯
有人直言:既然未来不确定,干脆一次性按8到10车道建,不就省事了吗?现实是多方权衡。把路修成“未来式”需要更大的前期投资、更宽的用地,更复杂的征迁方案。城市土地价格、拆迁成本、生态红线都是真金白银的限制。还有既有路基、互通立交的承载能力也决定了扩建上限,简单地把车道数往上加,并不总是工程上可行的选择。
再说环保。穿越百花湖这样的景区,哪怕技术上能绕、能桥、能隧,公众接受度和法规约束也不是一句“多花点钱”就能解决的。很多市民支持缓堵,但也不希望为短期畅通付出不可逆的生态代价。于是财政的保守、生态的红线、工程的可行性三方绞在一起,答案就变得模糊。
生活视角的声音很接地气:有通勤族说,希望先缓解眼前的痛,不然上下班每天都浪费生命;也有人担心一次不彻底,十年后还得重修,钱白花了。还有本地网友调侃,别把城市发展当“短跑比赛”,贵阳需要的是那双既能跑得快又能踢不烂的鞋。
我个人的看法是:当前这次扩容是必要的“止血贴”,能缓解当下的压力;但如果把城市发展比作马拉松,单靠短期缓堵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建设尺度和投资节奏,应该在现实承受能力与远景需求之间找到更聪明的平衡:哪些路段现在必须预留换扩的用地,哪些节点可先做可转换的工程设计,以减少未来二次建设的成本和社会摩擦。
你怎么看?是先把钱花在能立竿见影的缓堵上,还是咬牙一次到位,给未来留更大空间?更愿意看到一条“马上就能通”的通道,还是一条能撑起十几年城市发展的宽阔大道?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通勤故事和选择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