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戈壁滩上的绿色能源明珠:多能互补光热电站的环保实践
2025-10-09
在青海海西州的广袤戈壁上,一座塔式光热电站如同“定海神针”屹立于荒
原。4000余块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层层环绕,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中国绿发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作为国家首批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填补了国内风光热储调荷技术空白,总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其中包含20万千瓦光伏、40万千瓦风电、5万千瓦光热发电及5万千瓦储能系统。
戈壁滩上4400面定日镜组成同心圆,像盛开的“太阳花”,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描绘出现代工业与生态文明共生的画卷。
01 零碳闭环与精密防护
光热电站的能量循环是一个精密设计的生态闭环。镜场收集太阳辐射能,通过188米高的吸热塔转化为热能,驱动汽轮机发电,全程无需化石燃料。
与传统火电相比,光热发电的“零排放特性”使其成为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的核心支撑。这座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5431.96吨。
在环保细节上,电站危废库房地面铺设2毫米厚HDPE防渗膜并精密找平,350毫米高墙裙构成防护屏障,将渗漏风险降至最低。物理隔离的分区布局让各类危险废物在专属空间完成全周期管理,导流槽与收集池确保每一滴废液都处于实时监控之下。
格尔木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对新能源发电行业固体废物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危险废物申报率和转移电子联单运行率均达到100%。
02 数据驱动的绿色实践
青海省工业固体废物物联网大数据系统为光热电站的环保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支撑。全省近4000家产废单位和60多个管理部门被纳入这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到转移、处置的全过程在线监管。
当运维人员扫描危废包装上的二维码,数据即刻上传至云端。2025年管理计划显示,原计划产生的3.5吨危险废物中,实际残留量仅为0.375吨。这一成果背后是365次设备巡检、6次环保培训和3次应急演练构成的现代环保方程式。
青海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4个微信群和6个QQ业务群,全天候解答各市州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难题。这种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使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和跨省转移批准等事项全部实现了线上办理。
数据链正在构建新能源企业的生态信用体系,推动光热电站的环保实践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从“被动合规”迈向“主动创新”。
03 多能互补的协同价值
多能互补并非多种能源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新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多种能源的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这种“新能源+”模式,白天积蓄风电、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以热能、电池蓄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它有效改善了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了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不平衡问题。
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针对地区储能周期错配问题,积极探索共享储能商业运营模式。截至2024年7月,多能互补储能电站累计实现充电电量1.6亿千瓦时,放电电量1.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9万吨。
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2023年7月1日,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合作的“揭榜挂帅”液态空气储能项目正式开工,将建成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2024年5月31日,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全球首个百兆瓦时构网型储能电站正式投运,通过重构“电压、频率、功率”稳定,解决了新能源接入技术瓶颈。
这座高原光热电站的价值不仅在于每年12.6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更在于它证明了现代工业可以与自然达成和解。当青海的“绿电”源源不断输向远方,戈壁滩上的“太阳花”正悄然改变着中国的能源结构,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着“中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