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预制菜争议仍未平息!刘强东再评西贝:贾国龙此次损失惨重

2025-10-10

刘强东在直播间摆弄一个打不着火的煤气灶。他蹲在那儿,反复按着打火机,火苗就是起不来。这个身价千亿的男人显得有点笨拙。他嘟囔了一句,这煤气灶不会是马云那买的吧。现场的人都笑了。

没人预料到,这个瞬间会成为观察企业家如何应对公众的样本。

同样是面对外界的议论,反应可以截然不同。有人把调侃当成一种互动,有人则视之为挑衅。罗永浩说过西贝的预制菜不好吃。西贝的反应是要求他拿出证据,甚至提到了法律追究。贾国龙在朋友圈里指责这是黑公关的行为。

西贝的官方声明读起来冷冰冰的。

刘强东的处理方式显得轻松很多。他没有试图解释设备问题,也没有责怪任何人。他把这个尴尬变成了一个玩笑。助理也点不着火的时候,他笑着把话题引向了同行。整个过程没有一丝火药味。

网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觉得有趣。

反观西贝那边,罗永浩原本的吐槽范围有限。经过西贝这一系列操作,事情反而闹得人尽皆知。一个关于产品口味的个人看法,演变成了对品牌气度的公开质疑。

这背后的逻辑差异很明显。一种态度是把企业和消费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另一种态度则像是维护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真正的强者似乎不太害怕被开玩笑。马云面对网络上的各种段子,常常一笑置之。马斯克也经常加入调侃自己的行列。这种底气来自于实力,也是一种对公众情绪的尊重。

他们明白,一句玩笑撼动不了商业根基。

但西贝可能不这么想。预制菜是西贝重点投入的领域,听到负面评价容易紧张。贾国龙或许觉得这不仅仅是对产品的批评,而是对战略的否定。

消费者的想法其实很直接。我花了钱,就有权利说出真实的感受。预制菜本身存在争议,口味好坏见仁见智。把精力用在改进产品上,比用来堵别人的嘴更实际。

刘强东的直播展示了另一种做法。菜是现场清洗切配的,过程看得见。即便灶具出了小问题,观众也能感受到这份实在。

西贝的过度反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预制菜行业的焦虑。市场规模增长很快,但消费者的疑虑也不少。很多人觉得口感不及现做,担心添加剂,认为价格偏高。

这些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真实问题。

有些企业遇到差评,第一反应是辩解或反击。有消费者投诉菜包里有异物,企业回应说符合安全标准,可能是运输中造成的。还有直播间里,主播直接反问观众是否懂得鉴赏正宗口味。

这种防御姿态,根源在于把预制菜看作一门赚快钱的生意。心思花在营销和渠道上,对产品本身下的功夫不够。当消费者提出意见,就容易理解为故意找茬。

不对,或许不全是理解的问题。可能是一种不愿意承认缺点的固执。

刘强东早年应对舆论的方式也不是这样。他也经历过措辞强硬、结果适得其反的阶段。后来他学会了用更轻松、更坦诚的方式交流。比如用脸盲来自嘲,或者直接解释定价的考量。

这种转变是必要的。企业家的角色变了,他们不再只是对股东负责,更是生活在公众视野里。一言一行都被放大,需要更高的沟通智慧。

贾国龙和西贝的表现,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把任何批评都当作敌对行为,用强势来维护权威。但现在的人们更欣赏真实和接地气。董明珠谈到格力手机的不足时很坦然,雷军甚至把网友的调侃做成了手机铃声。

西贝说尊重消费者的合理意见。但什么算合理,似乎由他们自己定义。这种有条件的尊重,听起来还是有点居高临下。

真正的尊重,是哪怕觉得对方的话不中听,也愿意先听听看。请提意见的人来尝一尝新产品,具体聊聊哪里可以改进,效果可能比发声明好得多。

刘强东那个关于煤气灶的玩笑能传播开,是因为它触及了一种普遍期待。人们希望可以自由地表达不满,而不必担心被追究。这种自由的交流,其实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

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过去了,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比较和评判。这要求企业必须更加开放和真诚。

马云说过客户第一。这句话的核心,就是真正地尊重消费者。尊重他们的选择,也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利。

西贝的事件和刘强东的直播,像是两个相反的案例。一个透露出紧张和防御,另一个则展示了放松和自信。当企业家能更平和地面对各种声音,商业环境也许会健康得多。

如果那句玩笑是针对西贝的,不知道他们会作何反应。也许等到西贝也能轻松回应批评的那天,才说明预制菜市场真的成熟了。那个时刻,大概也是商业文明向前迈进的一个标志。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