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50余犹太人下机背后,真相是什么?
2025-08-02
6月初,西班牙马德里机场,一架准备飞往法国的航班上,五十多名犹太青少年和带队老师被军警请下飞机,20多岁的老师甚至直接被带走。全程引发争议,一度让“欧洲排犹、反犹浪潮”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事情经过其实并不复杂。这伙五十多个以色列孩子,是参加完夏令营后返程的团队。登机后,依照流程,空乘人员正在机舱内做安全讲解。没想到,带队老师突然组织所有学生齐声高唱犹太歌曲,而且这首歌还是带有明显反穆斯林内容。短短几分钟内,孩子们的歌声响成一片,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本该安静听讲的孩子们,反而越唱越大声,连带有人随意摆弄飞机紧急出口和按钮,行为超出了正常行止。机舱里其他旅客明显感到不安,部分人当场变得慌张。
根据西班牙民航相关规定,安检和飞行准备期间,机组有绝对权力对扰乱秩序的乘客采取措施。这回,情况紧急,空姐、机长再三劝阻无效,只能报警。很快,西班牙国民警卫队登机,将五十多名青少年和带队老师全部请下飞机。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件,数据显示,西班牙执法部门去年就有22起因乘客擅自扰乱航班安全的强制下机案例,均属例行执法,并无特殊针对。根据航空公司和警方双重说明,这次“被下机”完全源于学生团队自身的不当行为,与所谓“反犹”没有任何关系。
不少以色列媒体随即放大报道,称欧洲排犹现象卷土重来。但仔细这样的标签其实经不起推敲。事件本身和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反犹主义没有直接联系,更不该用民族因素抹煞客观规则。世界各地的民用航空器上,机长始终对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只要出现扰乱飞行准备的情况,无论涉及哪国乘客、什么背景,只要不配合,结果都一样。说到这里,外界真正要反思的,恐怕不是欧洲社会的偏见,而是部分年轻一代对公共规则的淡漠。过分强调受害身份,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自省与尊重。
让人警醒的是,这类极端情绪传播下去,不仅无助于民族互信,还容易加剧隔阂——特别是在当前法西、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接连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特殊背景下。站在全球视野,其实所有人都应深思一点:特殊历史绝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豁免责任”的挡箭牌。遵守规则、尊重秩序,才是每一位现代社会成员该有的素养。
飞机最终安全起飞,但这五十多个孩子肯定留下了不同寻常的经历。如果说这场风波有何启发,那一定是——无论背景怎样,出了门,首先要学会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年轻人尤如此。希望下一次,公共空间里传来的,能是规则下的和谐,而不再是无谓的对立与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