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军队亮相能否稳局 谁来护主权与团结 靠制度赢回民心
2025-09-19
一纸联合声明,把菲律宾推到了危险的十字路口。国防部长特奥多罗与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公开承诺:军队不会临阵倒戈,将始终捍卫宪法并支持小马科斯的反腐行动。表面上,这是对社会呼声的回应,也是军方在风暴中亮明立场的姿态;但这道闪电照出的,恰恰是更深的裂缝。
先说短期效应:军方的表态确实为总统争取到了喘息时间。上台以来的人事调整,把军中高层逐步置于总统一边,特奥多罗与布劳纳被视作亲信,这让高层在短期内保持一致成为可能。然而,政治支持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军队并非单一意志体:它由现役将领、退役将领以及广泛的军警利益群体组成。改革触及养老金、合同分配等切身利益,不仅影响现役,也触动退役将领的利益网络与情感记忆。他们依旧保有组织与动员影响力,一旦利益被触及,立场可能迅速改变。
更需警惕的是外部因素的放大效应。近年来菲律宾军队深植亲美传统,华盛顿的态度在关键时刻常常具有放大器效应。如果街头抗议持续升级、中央权威出现裂隙,或美国判断马科斯家族难以自持,军方“转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历史并非陌生的教科书:1986年的“人民力量”最终以军队关键时刻的倒戈为转折,拉莫斯等关键人物的选择改变了国家走向。血缘与亲信并不能永远阻止权力的分裂;和平不过一层薄冰。
理解这场政治风暴的根源,比只看表面更重要。导火索并非孤立的暴乱,而是长期的治理赤字与利益纠葛。7月的暴雨与洪涝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与监管的系统性缺陷;以“反腐”名义展开的人事与工程清理,一方面回应公众愤怒,另一方面也被视为借舆论打击政敌的政治工具。工程承包商“豪车事件”和公共工程部长下台,把一场有限的反腐行动,推向了对整套体制的不满爆发。当反腐触及利益再分配、甚至影响国会的人事格局时,政坛的报复与联手反扑便成为自然反应。
在这样的多方博弈中,军方的公开支持既是稳定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暂时压住街头喧嚣,阻止局面迅速失控;但若被视为偏袒某一政治家族,或被用来镇压民意,军方的中立性与合法性将遭到侵蚀,从而反噬自身的社会基础。若政府继续将反腐政治化、将司法与调查工具化,示威潮只会愈演愈烈,最终逼出更极端的选择——非制度化的干预也可能重回政治舞台。
国际社会此刻也扮演着微妙而决定性的角色。美国的表态与行动会被国内各方放大解读;区域国家与投资者则更关心菲律宾的稳定与法治。外力既可能成为暂时的缓冲,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催化剂。换言之,外部支持不能替代国内治理的合法性和民心的归属。
结局尚未定型。小马科斯能否在赢得军方支持的同时赢回民心?能否把反腐从政治工具转回为真正的制度改革?能否通过对话化解精英间的冲突,调整改革节奏,顾及触及核心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未来走向。
我认为,有几项路径值得优先考量:第一,真正去政治化的反腐——把调查与司法权交回独立机构,增强透明度;第二,推出有缓冲机制的改革时间表,妥善处理退休军人养老金与承包体系等敏感利益;第三,开启包容性对话,邀请反对派、民间团体和技术官僚共同参与公共工程与监管制度的重建;第四,保持军队的宪政中立,避免任何将军队置于日常政治博弈中的做法。
历史的镜像提醒我们:权力的稳定,既靠军队的站位,更靠民心的归属。若政府只顾暂时维稳而忽视深层矛盾,下一次历史的回声,可能比这一次更大,也更难收拾。菲律宾当下需要的,不是以军方为盾的短暂安宁,而是以制度为基、以民心为本的长期稳固。只有如此,这个国家才能把闪电照出的裂缝,真正补成一道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