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咱的飞行员嘴是真严”,那么多“不能说”,我们就放心了!
2025-10-07
“这个真不能说”、“这个也不能播……” 记者的话筒前,空军试飞员马晓云面带微笑却语气坚定。这段采访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网友们的反应不是失望或质疑,而是一边倒的点赞和支持:“那么多不能播,我就放心了!”
这简单直接的“不能说”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什么人们对这些“无可奉告”如此宽容甚至赞赏?
死亡边缘的“淡定”
试飞员,被称为“勇敢者的事业”。他们的工作是飞“没有人飞过的”,做“总要有人做的”。每一次升空都是未知,每一次降落都是奇迹。
马晓云是一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关于他的获奖事迹介绍,只有简要的一句话:“完成重要型号飞机高风险飞行任务,在多次面临飞行重大险情时,为挽救国家重要武器装备平台作出贡献。”
在试飞员的训练课目里,最常出现的一个词是——“严酷”。马晓云描述道:“冬天我们去飞最北边,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度,每年三四月份就到会出现比较大侧风的机场摸情况,说是叫故障模拟,实际上是真真实实创造这种故障。比如说某个系统失效,可能真把这个系统给关了,然后在空中去飞。”
这种“创造故障”的勇气,正是试飞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不回避风险,反而主动挑战极限,只为找出潜在问题,确保交付部队的装备安全可靠。
42秒的生死抉择
如果说马晓云的故事体现了试飞员的日常,那么徐勇凌的经历则展现了试飞员在生死关头的惊人抉择。
1999年5月20日,西安郊外。国际级试飞员徐勇凌驾驶着一架编号037的歼-8战机执行试飞任务。这架飞机看着与普通歼-8没两样,可肚子里装着全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涡喷发动机。
当高度表跳到400米时,警报声像催命锣似的炸响。徐勇凌低头一看,整个仪表盘红得跟过年灯笼似的——最要命的是左右两个发动机火警灯齐刷刷闪个不停。这种双发同时起火的情况,在他二十年飞行生涯里连听都没听说过。
地面指挥塔已经乱成一锅粥。值班参谋抓着望远镜的手直哆嗦——那架歼-8正在天上跳“死亡芭蕾”,忽上忽下还带转圈。按规定这时候早该跳伞了,可那个倔脾气的试飞员还在跟失控的飞机较劲。
这时徐勇凌发现,下方五百米处,七八个农民正呆立在蒜田里。他的操纵杆已经锁死,飞机像被抽了筋的巨兽,机头猛地往下一栽。
三百米高度,这个高度跳伞,降落伞根本来不及完全张开。但更让他揪心的是瞄准镜里那几个移动的小黑点——都是活生生的人呐!
电光火石间,他抡起胳膊肘“咣”地砸向右侧舱壁。原本锁死的操纵杆突然“咯噔”一震,战机硬是在离地两百米时来了个死亡漂移。机身擦着蒜田边的灌溉渠掠过,带起的泥浆把田里的农民浇成了兵马俑。
徐勇凌在剧烈翻转中摸到弹射手柄时,眼前已经阵阵发黑。“嘭!”弹射座椅带着人直冲云霄的瞬间,他的左肩结结实实撞在舱盖上。等勉强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的降落伞正在头顶开成朵歪歪扭扭的“牵牛花”。
从发动机告警到坠毁,总共42秒。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够老张头拔三垄蒜苔,够王二柱跑个百米冲刺,也够徐勇凌在鬼门关前走两个来回。
县医院的抢救室里,主治大夫举着X光片直嘬牙花子——三根肋骨骨折、左肩粉碎性骨折、脾脏破裂,这伤员居然还能在手术台上哼军歌。更邪门的是,刚能下地那会儿,徐勇凌就扶着墙溜达到护士站,指着窗外掠过的麻雀说:“瞅见没?那扑棱翅膀的劲儿,跟咱们新发动机的推力曲线一个样。”
令人震撼的是那片“英雄蒜田”的后续——当年被飞机燃油浸透的土地,次年竟迎来产量翻番。老乡们都说这是“忠魂养土”,而徐勇凌听说后哈哈大笑:“要这么说,我得给农业局交专利费!”
境外诱惑:不只是美女与签证
试飞员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蓝天,有时也来自地面。
1996年,试飞员邹延龄带队远赴异国,交付国产运-8飞机。停留期间,当地人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
觥筹交错间,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向他走来。她语带恭维,向邹延龄敬酒,言语中流露出几分挽留的意味。敏锐的邹延龄察觉到一丝诡异,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他婉言谢绝了美女的热情,借故匆匆离席。
与此同时,他发现有几个西装革履的人一直在盯着自己,鬼鬼祟祟,像是在密谋什么。
回到酒店,邹延龄立即翻出随身携带的证件仔细查看。当他打开自己的护照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护照上的签证有效期竟然长达三年!这与交付任务所需的时间完全不符。其他机组成员的护照也都是如此。
邹延龄瞬间明白了一切。有人在暗中操纵,妄图把他们扣留在境外。宴会上的美女很可能是有心安排来勾引自己的。而那些形迹可疑的人,恐怕就是监视控制他们行动的。
作为一名军人,邹延龄深知肩上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不受外界蛊惑,是他的天职。他当即向祖国发出求援信号,第二天一早,没有理会东道主的百般挽留,带领全体机组人员火速离境。
事后得知,有境外势力觊觎运-8的先进技术,妄图拉拢邹延龄等人。而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谦逊的道德操守,粉碎了对方的图谋。
“透明”与“保密”的平衡艺术
军事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日趋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民主诉求,军事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信息,在确保军事秘密不被泄露的情况下,实现适度公开已是大势所趋。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外国军队,普遍重视在“定密”这个源头上下功夫,强调把“依法知情”与“依法保密”结合起来。他们通常把军事信息分为“表象”和“深度”两个层次。
像国会表决通过的国防经费预决算;基本能力建设涉及的国防政策、军事战略、军事理论、军事法规;军事行动涉及的参与力量、主要任务、进程进度和事后经验、教训等表象信息,一般列入知情权范围,依法向社会公开。
而像国防经费中涉及情报系统运行和特种作战部队建设、新型战略力量建设、非常规武器研制等;能力建设中的武器系统关键技术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参数,军事训练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进度、程度等深度信息,一般列入保密权范围,由授权机构和人员依法予以严防严保。
美军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提出军队的“暴力性”客观地制造了其“神秘性”。而“神秘性”既是泄密的因缘,也是军队与宣传的“切点”。如果能够借助这个“切点”,把“外宣”与“保密”统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外宣”彰显“透明度”,还能有效“以宣掩秘”。
在我军的军事信息公开实践中,也同样遵循着类似原则。既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要确保国家安全不受损害。试飞员马晓云在采访中的“不能说”,正是这种平衡艺术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不能说”反而让人放心?
现代军事装备的复杂性几乎令人难以想象。例如,制造一架现代战斗机,不仅需要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诸多学科的支撑,还要在飞行控制、武器集成、雷达与红外探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协调突破。
试飞员掌握着最核心的机密,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利益。他们在试飞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我国航空领域的尖端科技,很多信息都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对外透露。
正因为如此,试飞员们所表现出来的谨慎和低调,不仅体现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保密意识,也从侧面反映出试飞工作的重要性。
网友们对试飞员“不能说”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国防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增强。大家逐渐认识到,军事保密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不能说”的背后是默默奉献
试飞员的工作充满了神秘和危险,他们驾驶着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战机,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技术和自身的极限。他们的训练和任务都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每一次起降都是对勇气和技术的双重考验。
高寒、高热、侧风……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避之不及的恶劣天气,却是试飞员们训练的“家常便饭”。在这些极端条件下,飞机的性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操控难度也会成倍增加,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
试飞工作不仅考验着飞行员的驾驶技术,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在试飞过程中,试飞员们需要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例如发动机空中停车、液压系统失效、飞控系统失灵等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以确保飞机和人员的安全。
每一次试飞,都是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抗压能力,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和牺牲,才换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防实力的日益增强。当我们看到一架架新型战机翱翔蓝天时,不要忘记背后那些“不能说”的故事和那些“不能说”的英雄。
保密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有人可能会问:过多的保密会不会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
实际上,军事保密与科技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现代科研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持,而学术成果的公开发表,恰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和真正的军事机密泄露有着本质区别。
所有国家都对于涉及敏感技术的科研发表是有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的。任何与军事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涉及武器装备的具体技术,都会受到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科研工作者在发表论文之前,往往要经过多道保密审查,以确保不会涉及国家安全或军事机密。
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内部都有严格的保密审查机制,任何可能涉及敏感领域的研究成果,都需要经过专门的保密委员会进行审核。这个过程确保任何涉及国防和武器系统的细节不会被公开,只有基础的、通用的科技研究才能向外发布。
因此,正常的学术交流与军事保密并不矛盾,而是在不同层面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国家安全。
致敬那些“不能说”的英雄
“这个真不能说”、“不能播”、“这个也不能播”……这些简单的话语背后,是试飞员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
他们选择了沉默,不是为了保持神秘,而是为了守护国家安全;他们婉拒回答,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
当我们看到一架架新型战机翱翔蓝天,当我们见证祖国航空事业日新月异,当我们感受到国家安全有保障时,我们应该记得那些默默无闻的试飞员们。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却常常隐身于聚光灯之外;他们承担着巨大风险,却很少对外言说;他们掌握着尖端技术,却始终守口如瓶。
那么多“不能说”,我们不但不应该失望,反而应该感到安心。因为这表明我们的军事机密得到了严格保护,我们的国家安全有了坚实屏障。
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试飞员面对镜头说出“这个不能说”时,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赞赏。正是他们的“不能说”,说出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正是他们的“不能说”,说出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正是他们的“不能说”,说出了对职责的坚贞恪守。
那么多“不能说”,我们就放心了!因为这背后,是我们日益强大的国防实力和无数英雄的默默奉献。
#热点新知#